什么情况?网络水军为50余名艺人有偿删帖

小编 值得一看 595

【什么情况?网络水军为50余名艺人有偿删帖】据@央视网,9月8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公安机关扎实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重拳打击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网络违法犯罪取得的成效情况。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政委孙劲峰在回答记者关于“网络水军”违法犯罪的提问时表示,近年来,自媒体、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快速兴起,随之而来,出现了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各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常见的“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涉及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公安部对此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工作,今年已累计侦办相关案件339起,超过历年的全年侦办案件总数。下面结合打击情况,简要介绍“网络水军”突出表现形式。

一是“网络水军”造谣引流违法犯罪。一些不法分子为吸引流量,赚取平台奖励,利用各类网络热点收割流量,有的为吸引眼球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恶性谣言。如,重庆网民周某为制造热点吸引流量,录制发布视频,谎称自己系新冠病毒患者并发布不当言论,引发网民大量转发,严重扰乱疫情防控管理秩序,被依法刑事拘留。二是“网络水军”舆情敲诈违法犯罪。一些不法分子开办假冒媒体网站和自媒体账号,以撰写、炒作负面信息相要挟实施敲诈勒索。如,广东公安机关打掉一个专门撰写发布装修公司负面信息并实施敲诈勒索的“网络水军”犯罪团伙,抓获14名犯罪嫌疑人,查明该团伙在网上发布全国各地50余家装修公司的负面信息,非法牟利50余万元。三是“网络水军”刷量控评违法犯罪。当前,一些企业、个人盲目追求对其商品和信息的正面内容及转发、点赞数量等流量指标,寻求有偿刷量炒作服务,滋生有偿刷量控评乱象。如,山东公安机关摧毁一个“网络水军”流量造假产业链,打掉相关“网络水军”团伙2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81名,扣押作案手机3000余部,查获操控虚假流量的网络平台68个、网络账号20余万个,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四是“网络水军”有偿删帖违法犯罪。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非法利益长期提供有偿删除、屏蔽网上负面信息服务,涉及食品、医疗、文娱、电商等多个行业领域,侵犯群众知情权,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如,江苏公安机关打掉一个“网络水军”有偿删帖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5名,查获涉案合同800余份,查明该团伙为30余家企业和50余名明星艺人提供有偿删帖服务,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下一步,公安机关将聚焦“网络水军”突出问题,按照“以打开路、以打促治”的思路,依法严厉对“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实施集群打击,全力挤压“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切实维护网络公共秩序。

延伸阅读:人民日报谈遏制网络水军及黑灰产业 央视曝光乱象

【人民日报谈遏制网络水军及黑灰产业:网络空间容不得掺假和注水】为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遏制“网络水军”及相关黑灰产业的滋生蔓延趋势,切实维护网络生态、市场经济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6个月的依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工作。

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场景——电商平台购物时,全是整齐划一的“优质好评”;商品推广链接中,尽是用户“真实体验”的正向反馈;网络直播时,成群结队的“粉丝”涌入直播间……这些看似“人气活跃”的景象,很容易吸引用户注意,获取用户信任。然而,这背后,往往是“网络水军”用“专业术语”烘托高涨氛围,掩盖真实声音。这些虚假数据泡沫大规模注入,导致真实的诉求与声音被淹没,虚假信息、劣质商品充斥平台,真正优质的信息和商品被掩盖,消费者难辨真伪、更易上当受骗,最终形成网络空间中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网络水军”并不只是影响网络用户的购买决策和信息接收。当大量的定向特制虚假信息出现在网络空间,其破坏的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侵蚀的是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础,污染的是网络环境的诚信土壤。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水军”已经潜滋暗长成为一条分工明确的黑灰产业链,有的在利益驱动下,通过发布违法有害信息“造热点”“蹭热点”,意图操控或扰乱网上舆论;有的利用炒作负面信息实施敲诈勒索,侵害群众合法权益;有的非法提供有偿删帖和刷量控评炒作服务,破坏网络空间管理秩序。

近年来,公安机关依托“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对“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依法开展侦查打击,近3年侦办相关案件600余起,抓获嫌疑人4000余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明确加强对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全过程、全链条的治理。这将有效遏制“网络水军”的滋生蔓延。

然而,整治“网络水军”牵扯面广、利益主体多元,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在此过程中,既要治理已有的“网络水军”乱象,也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乱象“变种”;既要紧盯身处“前台”的“网络水军”,也要对“幕后”的黑灰产业链“溯源”和“断链”。相关部门既要“以打开路、以打促治”,也要紧密配合,携手加强网络生态综合治理;对于平台而言,要压实自身主体责任,按照法律规定,严格审核平台内相关内容,精准高效地铲除虚假流量和违法信息;对于商家和用户而言,要擦亮双眼,辨别网络虚假信息,一旦受到侵害,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网友评论

广告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